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雷军解释造车决定:决策花了75天,钱不是问题,

来源:决策与信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4-01 04:4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3月30日晚,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第二场,雷军把“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”好好地解释了一下。 主题为“生生不息”的小米手机春季新品发布会原本只有一场,但昨天的会举行到一

3月30日晚,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第二场,雷军把“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”好好地解释了一下。

主题为“生生不息”的小米手机春季新品发布会原本只有一场,但昨天的会举行到一半,雷军以身体抱恙为由提前结束会议,小米宣布发布会顺延到第二天晚上,举行第二场。这样就有了30日下午小米的大招:宣布将正式进军智能电动车行业,而雷军宣称会在春季新品发布会第二场介绍小米为何造车。

原来,这两天的操作是“雷布斯”的用心良苦。

“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定”

30日下午,小米集团(01810.HK)在港交所发布公告,宣布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。公告显示,小米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,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。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,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。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。

随后雷军在微博称,“关于造车,今晚发布会上我会跟大家说说我们的想法。”

发布会上,雷军也是这么做的。

雷军介绍,小米自1月15日起开始调研造车,75天间历经85次业内拜访,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,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,开了2次董事会,才最终决定要造车。

雷军表示,自己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以及动辄百亿规模的投资,但是小米仍有底气。首先小米“亏得起”,截至2020年底,小米公司现金余额有1080亿元,此外目前小米拥有超过一万人的研发团队,全球第三的手机业务,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,这些都为小米造车提供了重要的支撑。

他表示,造车业务将由自己亲自挂帅,由小米成立全资子公司,达成“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,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”的目标。

雷军还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就造车一事发表长文,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史,讲述了忠实“米粉”的故事,并称造车是“米粉”的期待。雷军表示,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是“小米史上的最重大的决定”,也将是他人生“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”。“我很清楚,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,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,再次披挂上阵,为小米汽车而战!”

有媒体从小米内部人士处获悉,小米造车团队目前已经开始办公,有多个小米内部团队加入。上述人士表示,小米造车由雷军兼任CEO,但具体执行将由王川负责,小米内部多个小部门的负责人都已经并入造车团队,其中包括人工智能部的多位管理人员,这些人以前也都向王川汇报,加入造车团队后也将继续向王川汇报。

造车是手机巨头的归宿吗

其实市场对于小米造车的传闻从未间断,之前都遭到各方否认,如今终于靴子落地。尽管小米此前本身并无造车业务,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却有迹可循。

公开资料显示, 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;2016年和2019年,顺为两次投资小鹏;2020年4月,小米又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。与此同时,小米在专利技术上也在不断跟进,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显示,自2015年起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、能源补充、车辆操控、导航、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。

不过对于造车的具体形式雷军并未过多透露,但据有关媒体报道,有知情人士表示,小米将投资预期金额的60%左右,其他的通过融资来解决,并将把汽车组装外包给合同制造商,也就是该公司智能手机所使用的模式,但没有选择老牌汽车制造商的计划。

另外,今年以来,有多家手机公司如苹果、华为以及小米宣布入局新能源汽车,似乎已成行业趋势。对此,方正证券科技电子首席分析师陈杭表示,原有的手机巨头(苹果、华为)在手机业务见顶之后,都是布局了IoT智能硬件,但这些长尾的家电+可穿戴的智能化,永远不能支撑巨头们的增长体量,未来唯一的大幅增长机会就是车。

【来源:浙江日报】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 邮箱地?/p>

文章来源:《决策与信息》 网址: http://www.jcyxx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401/867.html



上一篇:52岁雷军最后一次创业:75天决策造车背后 三大难
下一篇:哪些星座决策力强?天生人品好、受欢迎,有这

决策与信息投稿 | 决策与信息编辑部| 决策与信息版面费 | 决策与信息论文发表 | 决策与信息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决策与信息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